您现在的位置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首页>>新闻>>资讯快车>>要闻

课标领航践真知,学科融通育新才 ——海淀区“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暨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研讨会”圆满落幕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25-05-20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建设要求,深化基础教育创新路径探索,海淀区依托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研究协作体,充分发挥基地校示范作用,由人大附中承办的“课标引领重实践·学科协同促融合·AI赋能助发展”主题研讨会于2025年5月14日成功举办。本次会议聚焦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与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通过方法策略创新与实践模式构建,着力推进核心素养培育体系建设。教育界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代表共襄盛会,围绕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展开深度对话,共绘学科融通与教育创新的实践蓝图。

人大附中课程展示:学科融通,实践探索  

  人大附中青年教师团队通过11节研究课,展示了跨学科融合与AI赋能的创新实践。课程以初二年级“行走大同·学科共生”研学项目为载体,围绕“应县木塔结构优化”“煤都生态修复”等真实问题,将数学建模、物理力学、历史考证等学科知识融入古建保护与生态治理场景。

  课程依托大同博物馆、云冈石窟等实境资源,设计涵盖数学、物理、历史等7大学科核心素养的探究任务。学生在AI技术支持下,通过力学分析优化木塔结构,运用地理知识制定生态修复方案,实现多学科知识迁移与素养共生,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深化社会责任意识与文化传承使命。

 

 

 

  1. 地理-马程:构建认知冲突,借助AI溯源,解锁大同刀削面地理密码。

  2. 英语-刘茜瑛、劳技—恽竹恬老师:双师跨界启新篇,AI为笔绘妙思,英语传情扬古韵,千年故事共谱之。

  3. 数学-刘文秀、信息-常青:数据驱动建模,算法评估优化,AI可视化应用,学生亲历跨学科融合解决真实问题的完整认知过程。

  4. 物理-郑晓菁:AI助力杠杆教学,突破三角函数认知瓶颈,融古建智慧,赋工程思维。

  5. 历史-杨浣苹:AI赋能历史学习:梳理“煤都”转型历程,剖析中外文化交流

  6. 英语-张艳艳:古今图片对比变迁,文字解码新旧共生,AI 画笔勾勒明日蓝图,学生穿梭时空隧道探索大同 "变与不变" 的沉浸式学习之旅。

  7. 语文-梁潇:多学科赋能,探求大同历史文化内涵及守护者精神,深化记叙文书面表达。

  8. 数学-谢雨、信息-佟松龄:数学抽象函数模型,AI编程实现算法,预测应县木塔倾塌危机,双学科联合助力千年古建保护。

  9. 道法-段研:煤都转型绿意生,政府职能初心见,AI赋能拟决策,智能推演未来篇。

  10. 生物-李超越:智能体助力化石解码,对话溯源进化奥秘。

  11. 信息-朱燕娟老师、美术-王朵:AI技术赋能,探寻古都大同文化宝藏,感受千年艺术精神,用科技表达我们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理解。

 

齐聚共话教育创新:专家引领,交流提升

  分会场课程展示结束后,全体与会者汇聚主会场,开启深度交流研讨。会议由人大附中暨联合总校党委副书记王晓楠主持,海淀区教委基教二科科长田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所研究员杨清、北京师范大学学习科学与技术实验室主任郑葳等教育专家出席,共话教育改革前沿探索。

  田圆科长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人大附中实践研修课程的实效性、AI赋能课堂的先进性和跨学科课程体系的突破性。他指出,人大附中通过系统化设计的学科任务,将核心素养培育贯穿研学全程,实现了“教育赋能终身发展”的目标。针对人大附中“AI+学科”融合实践,田圆特别强调其示范意义。他进一步表示,海淀区将坚持深化学习方式创新、跨学科融合与AI技术赋能的协同推进,持续提炼可推广的“海淀经验”,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范本。

  卢海军副校长在主题发言中系统阐述了新时代基础教育育人模式的转型路径。他明确指出,当前教育变革需要突破传统知识传授范式,以跨学科实践为抓手破除学科壁垒,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课程改革背景下,积极应对“双减”与“双新”政策的双重挑战。人大附中通过前瞻性把握、自觉性推进、创新性实践三个维度深化学习方式变革,将课程建设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载体。自2011年启动“深度学习”教学改革实验,到2022年义务教育新课标颁布后全面构建跨学科主题学习体系,学校逐步形成了“多维协同—层次递进—认知进阶”的立体化课程架构。目前已完成覆盖科学探究、工程实践、人文融合等领域的跨学科课程群建设,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针对智能时代教育新样态,卢海军指出AI深度融入中学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智能数据驱动精准施教,重塑教学范式,努力构建“因材施教、五育融合”的新型教育生态。最后,卢海军表示人大附中将一如既往地秉持开放共享理念,与教育界同仁携手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初中语文组李彤老师向在座同仁汇报了初一年级跨学科研学课程。该课程以“洛水泱泱承古韵,铮铮少年立新志”为主题,在课程准备阶段,初一年级摒弃研学机构提供的研学手册,而是由各科老师依据学情、教学目标,重新编写《研学手册》,围绕“牡丹诗韵”“华夏文明”“英雄精神”“青春担当”四大主题,在洛阳国花园、少林寺、清明上河园等实景场域设计分层实践活动,推动多学科知识融合,厚植爱国情怀。在课程反馈阶段则以量化评价量表引导学生反思学习成效,依托“教学评一体化”原则检验知识掌握,并通过家校联动机制巩固研学成果。李彤老师还介绍了初一年级组设计的三年研学课程规划,延续“认知—理解—践行”之路,构建螺旋上升课程体系,助力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坚定理想信念,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回应时代之问,锚定育人方向”是初一年级组研学设计的突出亮点。

 

  初中生物组李超越老师分享了初二年级“行走大同,学科共生”研学旅行课程的特色实施路径。该课程以学生为“课程共建者”,确定研学地点,然后各学科备课组长共赴大同实地考察,深入挖掘课程资源,接着全年级全科教师联合备课,确定研学主题和任务。最后通过学科深度融合,提出了“应县木塔的结构优化”“文物保护方案”“煤都生态修复与工业转型”等真实问题,自主设计出教学评一体化的研学手册以及一系列基于研学课程的研究课,真正实现了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进行跨学科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人大附中实践经验分享,杨清、郑葳两位专家分别从课程建构与实施维度提出专业点评和深度指引。

  杨清研究员肯定了人大附中“立体化”教育生态,并对人大附中教师勇于跨出自己的“舒适区”,不断创新、探索的精神给予高度评价。杨老师建议构建四维评价体系,课程设计阶段引入多元主体论证评估,实施过程中建立动态监测机制,阶段性成果采用增值性评价,最终通过教育叙事研究形成改进方案。

  郑葳主任以“真实”“系统”两个词概括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体会。她认为,人大附中当前跨学科实践和AI赋能教学展现了“真实性教育”特征:以真实社会问题为任务驱动,创设真实学习情境,促成真实能力建构,见证真实成长轨迹,最终实现全人格真实发展。她欣喜于人大附中课程开发、建设的体系性,也在观摩教学中感受到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的体系化。希望下一步人大附中在系统化教学中,同时关注群体与个体、男女生差异等,既尊重学生独特性,又能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优质发展。

人大附中暨联合总校党委副书记王晓楠主持

海淀区教委基教二科科长田圆

人大附中副校长卢海军

人大附中初中语文组李彤老师

人大附中初中生物组李超越老师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所研究员杨清

北京师范大学学习科学与技术实验室主任郑葳

 

携手共进,行稳致远  

  教育之路,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此次研讨会聚焦课程理念落地与学科协同创新,为“双减”背景下的教育实践注入破局之思——以跨学科融合突破知识壁垒,以真实情境赋能素养生长。会议不仅是教育智慧的深度激荡,更吹响了实践探索的行动号角。海淀教育人将以此次研讨为起点,持续深耕教学改革,构建多元融通、智慧共生的育人新模式,全力培育兼具创新力与担当精神的时代新人。教育无界,未来已来;以笃行致千里,以共进展宏图!

  编辑:张芳

  审校:孙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