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祥 刘俊宏获得冠军 刘宝祥被评为全程最佳辩手
人大附中官网讯(记者 孙江波综合报道) 2018年5月6日,第三届北京市中小学生辩论赛的总决赛在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举行。连续七场各赛区的冠亚军争夺战,将持续三个月的大赛推向了高潮。人大附中初二刘宝祥和早培七年级的刘俊宏同学组队获得北京市中小学辩论赛冠军。刘宝祥获得全程最佳辩手称号。指导教师孙江波博士被评为第三届北京市中小学辩论赛优秀指导教师。
刘宝祥是进入初中后才接触辩论的,先是在班级课堂上辩,很有兴趣,后来上了学校开设的辩论课,再后来就进入了校辩论队,跟着学长学姐外出打比赛,这样一个辩论经历让我收获很多。
在采访中,刘宝祥谈到,首先,辩论让他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辩论其实是为了更好地探讨问题,就像邱玉明评委说的,’在差异中寻求共识、在激辩中寻求新知。’对问题的不同角度的看法正是为了更好地认识问题,辩论让我的论证推理能力、质疑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
他说,辩论更锻炼了他的合作能力,“辩论打的是整体赛,立论、质询、驳论、结辩是一个整体。个人能力固然重要,团队协作、相互信任更重要,而愉快的合作也会催生智慧。在这次北京中小学生辩论赛中,从初赛、复赛、半决赛和决赛,我先后被分在不同的三支队伍里,每一支队伍都有它的特点,这极大地锻炼了我的适应和合作能力。”
最后,辩论教会他要学会承担责任。“每个选手都要负责打好自己的辩位。在校辩论队,每次打完比赛我们都会梳理比赛情况,甚至复盘,当我们输掉一场比赛的时候,大家都争着承担责任,敢于背锅,这令人很感动,这也是我们辩论队的魅力,让大家增进了彼此的信任。 ”
正如林正疆评委声情并茂地呼吁“打辩论要读书啊!”刘俊宏在辩论赛的过程中,很好地促进了读书和思考,“在拿到辩题的第一时间,我去了国家图书馆,充分了解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技术现状和发展前景。在鱼龙混杂、来自不同渠道的资讯中寻找自己需要的段落,是一种必要的能力。而作为一名辩手,扎实的语文基础对备赛可谓如鱼得水。 ”
决赛场上,同学们就“乱世中人更应该有的精神”“西游记孙悟空的结局”“校园秩序”“网络语言”“人工智能”等青少年最感兴趣的话题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和广泛的讨论。既有对社会时政的广泛关注,对历史人文的深入思考,又有对科学技术的新鲜认知。
这些经历了预赛、初赛、复赛等五轮比拼的56位选手,在关键的总决赛赛场上使出浑身解数,拼最后一博。雄辩交锋中,既上演了超级领袖带着不同的队友一路拼杀五连冠的神话,也遇见了一路小跑、齐心协力从排名最末打到冠军的逆袭。同学们的爆发力震惊了评委,也惊艳了自己。
作为由市教委、市语委主办的市级大赛,北京市中小学生辩论赛从第一届的实验赛开始走向普及,由承办方北京语言文化建设促进会带着来自16区238所学校的3562多名自愿报名的选手,走过了令人难忘的辩论历程。
大赛让学生从跨校组队扩大到跨区组队,用赛制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出本区,与来自不同区、不同校的同龄人碰撞交流、竞争合作。在初赛、复赛、半决赛环节,每轮比赛重新分组,让选手们不断面对陌生的队友,自主备赛。不同的时间安排和习惯、深浅不同的辩论经验和各异的辩论风格,辩手们在场上场下不断磨合,从新奇、焦虑到接纳、合作,团队能力和领导力受到了极大的考验和锻炼。
大赛采用辩题一贯制,并要求辩手们在交换伙伴的同时交换辩位,让同一辩题里不同持方的同学互相学习、自我反驳,在逐轮深入的过程中学会换位理解、全面思考。曾经的战友随时可能成为对手,曾经的对手或许正是当下的联盟。辩手们在角色转换中感受了每一个观点的两面性,同时对竞争与合作也有了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