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中官网讯(记者 管望)2018年6月9日,北京市联合会杯辩论赛年度总决赛在人大附中综四报告厅举行。人大附中以15:0大胜夺冠,黄亦宸同学获得全程最佳辩手称号。著名辩手、 2001年代表马来亚大学参加国际大专辩论赛夺冠的胡渐彪应邀出席,担任评委,并做点评。
冠军颁奖
联合会奖杯
与胡渐彪合影
这也是首次在人大附中举办的辩论方面的全市总决赛。北京市语委办主任副主任孙志刚参加比赛,并对比赛的组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比赛邀请了来自北京、天津、河北等队伍,实际上是京津冀的跨省市总决赛,也体现了京津冀一体化的融合思路。
我校组队参加联合会杯的队员包括王逸文、黄亦宸、张颢议、高可心、孙海若、刘宝祥、杨紫伊、林霄阳等8名队员,包括高中、初中和国际课程中心ICC的同学。王逸文担任联合会杯辩论队的队长。
联合会杯赛制特别有挑战性,从初赛、复赛、半决赛和决赛,全程采取单淘汰制度,输掉任何一场,队伍比赛的脚步就中止了。也就是说不能有任何闪失和意外。而辩论赛又是一个变数很大的思想和语言乃至心理的竞技活动。因此,在组队和备战上,不敢有任何疏忽。
联合会杯半决赛
为了备一场赛,大家不约而同地放弃了休息,娱乐什么的更是不存在了。记得辩UBI的辩题时,队员们一边吃饭一边听着北欧超级数据库小姐姐飙了一中午的数据,人数百分比什么的张口就来,为我们科普“常识”,叹为观止。辩论队人才奇多,逻辑犀利的,和缓但清晰的,知识储备深厚到令人震惊的,等等等等,不胜枚举。大家又那么认真,学业再忙,说好的任务,完成的都一丝不苟,那么有付出的精神。王逸文深有感触:和这样一帮朋友一起开脑洞,碰撞着彼此的思维,这是多么快乐幸福,又幸运的一件事!
赛后总结中,王逸文满怀深情地提到,辩论队的老师与教练给予了我们莫大的支持。明明肩负着家庭那样重的责任,老师却总是陪我们到很晚,甚至总是最后走的人。为我们订场地,听我们的讨论,在适当的时候点醒我们,用温和的引导让我们从辩论的“上头”中冷静下来。而我们的教练,严格意义上讲不算教练——学长们无偿地过来,陪我们训练,只出自心中对辩论的那份热爱。连着一个月左右的比赛,我们尚可以在中间休息几场,学长们却一直以最最投入的状态在我们身边。老师与教练带着我们更深地进入辩论的世界,为我们着急又或欣喜,总在那里,让人心安。
这是黄亦宸开始打比赛之后拿的第一个冠军,并获评全程最佳辩手,还让渐彪老师在最佳证书上签了名。黄亦宸非常高兴,但比赛打完累的没心情发朋友圈,第二天刚刚睡醒,就发朋友圈纪念这场比赛,他说,“久违的大胜!四处折戟的我们已经太需要一场大胜鼓舞士气了,这一次,主场作战,幸不辱命,达成成就:一路零封。”
联合会合影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一个团队的支持,师生协同,家长配合,无怨无悔,义务奉献。处在自主复习阶段的高三学长杨昀霏、学姐王鹤立意外来到比赛现场表示难得的支持。辩论队前队长王家琪从美国纽约大学回国后也专程来到现场。还有纵横社社长李逸飞很早就来帮助组织和协调,辩论队队长、学生会主席郑博中等都来到现场看比赛,表达了对人大附中辩论队满满的爱和支持。学长鲁子谦从美国普渡大学放假回来基本就一直在跟着队伍备赛,出论,模辩。
这一年,人大附中辩论队参加了许多国际国内的比赛,如联合会杯、时事杯、中关村杯、京津冀杯、精辩杯、世外杯、山海杯、海淀赛、少年中国说。每一个杯赛背后的故事,都是弥足珍贵的回忆。从北京到青岛、上海、吉隆坡,每一次遥远的征途,都是成长的印记。一年来,我们经历过许多失意,从未放弃斗志,我们的队伍逐渐壮大,从未改变初心。
指导教师孙江波老师还记得首次带人大附中辩论队参加马来西亚“精辩杯”国际辩论赛的遗憾情形:人大附中与一流强队、上届亚军新加坡立化中学交锋,获得评委一致认可赢得胜利,最终还是止步于小组赛。人大附中与北京中学相遇于山海杯国际辩论赛小组赛,以一票之差惜败对手,止步于小组赛等等。
辩论队大合影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人大附中校长助理、辩论队指导教师孙江波博士经年守候,初心不改。得益于人大附中宽容、鼓励的文化氛围,他勇敢投身于校园内的小众活动——辩论,始终对辩论投注极大的热情,金钱和精力,几乎占去了他所有的业余时间。
他敏锐地意识到当下中学生普遍表达能力较弱,尤其是口语交流能力缺乏足够锻炼和培养,他一直着力推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理念的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为国家教育现代化而不懈努力。虽然是人大新闻学院传播学博士出身,但是他对于辩论教育仍是如履薄冰,虚心请教,耐心守候,不离不弃。正好,他赶上了一个辩论活动风生水起的新时代,沟通能力成为社会亟待破解的理解难题,中学的辩论活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也因此,三年前,2015年他应邀担任北京市教委主办的北京市首届中小学系列辩论赛组委会成员,参与筹办北京中学生的辩论活动。2018年,他又被聘为北京市时事杯辩论赛专家顾问。另外,在他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北京市高中生演讲联盟至今已经走过了6年,举办了6届全市范围的演讲比赛,始终致力于“让孩子发出自己的声音!”
励精图治,埋头耕耘,人大附中辩论队队伍建设更加系统高效,人大附中的辩手也走向更大的舞台。辩论队的指导团队也渐次形成,在语文组的大力支持下,孙江波老师邀请程茗老师,清华大学刘充学长和鲁子谦、李明希学长共同指导人大附中辩论队,每一位学长和队员都像家人一样都令人珍惜和感动。每次遇到特定的辩题,还会邀请相关老师指导,政治教研组组长张帅老师,政治教师蔡义武,研究性学习教师代旭,国际课程中心商学教师周奕丽和白瑜洁,音乐教师朴绪路老师等,都为辩论队的成长贡献过自己的智慧。
亲身参与诸多比赛指导的程茗老师说,“从2017到2018,又一次问鼎冠军,我们太需要这样一场胜利了”。辩论依然是一项小众的活动,在这个校园里遇见这些有趣的、聪慧的、对未知充满好奇而又认真到极致的同道中人,何其幸运。辩论很有趣也很辛苦,那些备赛时研究的辩题、看过的论文、进行的交锋都会慢慢沉淀为思想的一部分,丰富着我们对这个复杂世界的认知,指导我们更理性更负责任地发声。如渐彪学长所言,喜欢并享受,就是最大的意义。
教练组李明希学长谈到,这次带联合会杯一路到最后的决赛,其实对我自己的辩论观也是有一个冲击的,第一次开始用一种做学问的态度来看辩论。自己在大学也打过很多的比赛,但主要还是比较程式化的操作流派,主要是在逻辑上和话术上做的操作比较多,对于立论的深度追求不太高,有些时候做切割和论点更多的也是考虑的是对己方是否有利。这次看大家打比赛的时候,比起成年人成熟的技巧操作,他们可能考虑了更多的思想层面的问题,比起很多流氓的切割,可能他们很多时候更希望自己的论不仅能够赢得比赛,也同时能有更多的现实意义。同时,在讨论和比赛的过程中,大家也十分的有诚意,都在很认真的做资料,写论证,让我发现原来辩论不仅是技术的操作,更可以有有诚意的讨论,而最后的获胜更多的是依赖于对问题真正的深刻理解而非技术操作。在比赛的过程中也可以真的认真的学到很多的知识,也是一种之前没有的体验。
在人大附中这片宽容和鼓励的热土上,每一个故事都在指向创新。辩论,是一个小众,然而更偏向精英的活动,在中学校园也能蓬勃发展,在学校领导和教研组的支持下,指导教师、教练团队、学长支持和辩士自律抱团取暖,才是人大附中辩论队的土壤。人大附中辩论队,正扬帆起航。